技术指导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技术指导 >> 正文

专家提出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要领

2020-04-08 09:25:15 来源: 191农资人 作者:

 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、江淮、黄淮麦区小麦上的主要病害。小麦全生育期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,形成苗腐、茎基腐、秆腐和穗腐症状,其中以穗腐为害损失最大,不仅严重减产,重发年份减产3-5成,甚至绝产;而且品质下降,籽粒干瘪,出面粉率变低;更为严重的是产生真菌毒素(DON),人、畜食用后呕吐、中毒,影响食品安全。

    

 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病害,由多种镰孢属真菌侵染引起发病。其发生流行程度取决于田间菌源数量、品种抗性及易感病生育期的气候条件。在正常年份稻桩带菌率数量均能满足发病的前提下,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发病流行与否的主导因子。抽穗扬花期是最易感病的生育期,遇连阴雨或持续高湿度(相对湿度≥80%)有利于病菌侵入发病;灌浆期则有利于病害扩展,发病流行程度加重。

    

  防控小麦赤霉病应在选用抗(耐)病小麦品种,实施健身栽培,提高抗病力的基础上,以穗期药剂防治为重点,坚持“预防为主,主动出击”的防治策略,按照“优选药种、适时用药、用足药液”的技术思路,全力开展病害防控,有效控制病害发生。

    

  优选药种:

    

  经多地试验示范,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、氟唑菌酰羟胺(麦甜)、戊唑醇及其复配剂是目前防治赤霉病的理想药剂,不仅防治效果好,而且能有效降低毒素含量。

    

  适时用药:

    

  小麦齐穗扬花初期(5%左右)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施药时间,首次用药是防治成败的关键,要抢晴天、抓雨隙,力争做到“扬花一块,防治一块”,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及时补治。施药后5-7d根据天气情况、品种特性确定第二次用药重点,注意交替轮换用药。

    

  用足药液:

    

  大力推行科学用药,精准施药,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或者说明书使用农药,确保氰烯菌酯每亩有效用量达25克、丙硫菌唑10克、氟唑菌酰羟胺13克、戊唑醇12克;用足水量,确保弥雾机每亩用水量30L,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1L以上;选用高效施药器械,添加激健等功能助剂,实现农药减量增效。


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@ 2013—2017  咨询热线:15278003356 客服QQ:2352207172  邮箱:2352207172@qq.com
备案号:桂ICP备14001141